义无反顾是巧合,摇摆不定是人性。面对人生的诸多选择,犹疑、困惑、挣扎是常态。书里的男男女女,如孙望月、宋世昌、刘晰、南星子,在选择了要走的路之后,并非义无反顾,而是犹犹豫豫地揣摩着那条未选择的路,分析利弊,长吁短叹。如同流出了源头的水再也回不到源头,故乡对他们来说只能是一种午夜梦回的情怀,而他乡才是日日相对的现实。可他们却又始终与那个现实若即若离,不能完全融入其中。于是,就成了他乡和故乡中间的边缘人。
《婚姻中的陌生人》是两次荣获戛纳金棕榈奖的导演库斯图里卡的小说集。作家余华作序推荐。小说集收入六篇中短篇小说:《多么不幸》《最终,你会亲身感受到的》《奥运冠军》《肚脐,灵魂之门》《在蛇的怀抱里》《婚姻中的陌生人》,这六篇小说聚焦于巴尔干年轻人在动荡的社会中生活和成长的经历,围绕他们的旅行、冒险、家庭、爱情等人生主题展开。库斯图里卡电影中的经典元素都可以在他的小说中找到:蒙太奇式的场景转换、充满灵性会说话的动物、疯狂的冒险经历、随时被战争打断的生活、浪漫热烈的爱情……库斯图里卡的叙述和他的想象一样自由,在一个个关于巴尔干少年成长的故事中,讲述着生命的奇迹。最新执导电影《牛奶配送员的奇幻人生》的原著小说便是收录其中的中篇小说《在蛇的怀抱里》。
《迸涌的流泉》为马丁·瓦尔泽以自身成长经历为原型创作的长篇自传体小说,作者因此书荣获1998年德国书业和平奖。《迸涌的流泉》由三部分组成,分别叙述了主人公约翰在童年、少年、青年三个人生阶段中的某段经历,以约翰的视角描写整个社会状况和氛围的变化,呈现其成长过程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冲突与磨合。同时,在小说中,围绕主人公约翰来来往往的人物轮番上场,各自走向不同的命运。这是一本描写作者自己在第三帝国的成长过程的书,甫一上市便引起巨大反响;有评论家抨击此书没有出现奥斯维辛这个字眼,作者因此书被称为当代德国文坛最性格人物、最话题人物、最争议人物。
《吉姆》是著名英国作家吉卜林的代表作品。《吉姆》缘起于吉卜林自己在印度的童年生活经历。在小说中,孤儿吉姆是一个驻印爱尔兰士兵的孩子,机智调皮,人称“世人之友”。吉姆遇到一位喇嘛,执意寻找传说中可以治病洗罪、摆脱轮回的“箭河”。吉姆成为喇嘛的弟子,踏上寻找“箭河”的旅程,而印度各个阶层、各种民族的人也汇聚在这条寻找之路。同时,吉姆因其特殊身世被训练成为一名优秀的间谍,参与了波澜壮阔的“大游戏”。《吉姆》画卷般展示了印度的世俗人情、种姓制度和多种文化的交融。在19世纪与20世纪相交之际的印度正是英俄大博弈的时代,恢弘的时代背景于故事中暗暗涌动。这是一部少年的成长小说,也是拥有信仰之人的寻找之旅,更是对印度历史、风俗的生动展示。
《情迷维纳斯》主人公塞弗林是一个欧洲贵族,在他的妄想中,穿着裘皮大衣的女人有独特的魅力,他甘愿成为她们的奴隶。他爱上了年轻美貌的旺达,认为她就是自己理想的对象。塞弗林乞求旺达做他的主人,并且甘心被她鞭笞侮辱。旺达在挣扎后接受了这个“奴隶”,并且与他签订了主奴合同。最终旺达忍受不了与塞弗林的畸形的关系从而选择了背叛,而塞弗林也走出了自己的妄想。《情迷维纳斯》是一个讲述爱恋的故事,一个贵族男子为了理想的爱情甘愿成为一位女士的奴隶,忍受她的责骂与鞭打;这是一个关于背叛的故事,扭曲的两性关系使女方不堪忍受,往日的激情烟消云散,最终选择了离开;这是一个有关欲望的故事,从最初的挣扎到最后的默许,从开始的抗拒到最终的妥协,当虐恋的快感战胜了仅存的理智,就只剩下残酷的屈服。《情迷维纳斯》是利奥波德·范·萨克·马索克的代表作,在疯狂的幻想中寻找精神的慰藉。
一夜暴富是什么体验?布鲁斯特从他富有的爷爷那里继承了一百万美元。在这之后不久,他的一位舅舅也去世了,给他留下了七百万美元的遗产。但是,如果想得到这七百万,要先在遗嘱规定的条件下花掉那一百万。面对苛刻的“花钱说明书”,布鲁斯特能挑战成功吗?
《艾拉医生的神奇疗法》是阿根廷作家塞萨尔·艾拉的中篇小说集,也是“塞萨尔·艾拉作品系列”的其中一本,总共包含了三部中篇小说:《艾拉医生的神奇疗法》、《椴树》和《阿尔卑斯山日记片段》。这三部故事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口吻,魔幻现实主义创作风格,以及意识流式的叙事结构,讲述了发生在主人公周边的一些故事。
这是一部很难定义的书。从娱乐角度来讲,可看作一本言情小说,每对男女的爱情故事,精彩且揪心,结局意外且无奈;从历史角度来讲,堪称一部女人的抗争史,这个家族的三代女人,与历史抗争,与现实抗争,有时输,有时赢,沧桑厚重的历史,反倒成了女人的陪衬;从社会学角度来讲,这是一个迁徙的故事,所有种族的移民原因,无非是为了寻找机会实现自身价值,这是人类自我价值意识的觉醒;从文化角度来讲,这是一部寻找之书,寻找家园,寻找归属,寻找慰藉。书似乎有点难懂,但道理简洁明了,一言以蔽之:我们苦苦求索,无非是为了安顿皮囊和灵魂。
《低地》是美国普利策奖得主、印裔美国作家裘帕·拉希莉的最具野心长篇小说,小说跨越印度和美国,讲述了一个印度家庭四代人的悲欢与命运。在印度加尔各答的低地旁,一对年纪相仿、性格迥异的兄弟在这里玩耍、成长。大学毕业后,哥哥苏巴什前往美国深造,弟弟乌达安热忱投入革命,却因杀害一名警察,在低地旁被捕并遭枪决。得知弟弟死讯的苏巴什匆匆赶回印度,为保护弟弟已有身孕的妻子高丽,苏巴和她结婚并带她来到美国。然而乌达安的幽灵始终困扰着高丽,终于有一天,高丽抛下年幼的女儿和苏巴什,独身一人前往加州。许多年后,高丽的女儿已经长大成年,高丽却突然出现在了她和苏巴什的面前,并带回了一个关于乌达安的秘密……在孟加拉语里,昨天对应的单词,kal,也用于明天。如果不加区分,便无法分辨已经发生和即将发生的事情。这似乎隐喻着四代人无法转圜的命运,他们被历史挟裹,一直在逃离,但在灵魂深处,却始终有一个自我无法安放。
看似拥有了一切的中年男子,陷入两难境地:一面是美丽、优雅却冷淡的妻子,一面是平庸、被动却真实的情人;一面是极力挽救却濒临崩溃的婚姻,一面是极力摆脱却充满诱惑的婚外情事。七年之痒遭遇事业低谷,挣扎之后只是身不由己。这不是一个美丽的故事,关于美好脆弱的爱情、激流暗涌的婚姻、人生的两难与抉择。彼得·施塔姆用异常冷静、克制的语言和氛围构建这个关于欲望与责任的故事,就如同加缪的《局外人》,冷酷而不动声色。
这些作品充分展现了这位戏剧大师的现实关怀和“魔幻现实主义”风格。本书共收入七部剧作:《土尔宾一家》《卓伊卡的住宅》《紫红色岛屿》《莫里哀》《伊凡·瓦西里耶维奇》《逃亡》《巴统》。在《土尔宾一家》中,他将历来被骂作嗜血禽兽的“反动派”,和被歌颂为“伟大正确”的正面人物,都还原为历史上有血有肉的人,写出了白卫军军官、怀旧贵族、温和知识分子,面对革命的巨大风潮,感到的迷茫和痛苦、眷恋和彷徨。在《卓伊卡的住宅》中,他讽刺了表面冠冕堂皇的“模范裁缝作坊”,私底下却是赌徒和官员狂欢作乐、灯红酒绿,甚至谋财害命之所。而《紫红色岛屿》更用荒诞戏谑的笔法,讽刺了为了贴合“思想正确”,不惜张冠李戴、胡编乱改的荒唐剧本,竟获得官员的批准和表扬。至于《莫里哀》,则描写了有着伟大心灵和才能的艺术家,如何在皇权和教权之间走向灭亡。
幽灵党是一个世界性的恐怖组织,专门从事毒品、抢劫、勒索等国际性案件。某日,幽灵党拦截了美国运往英国的两枚原子弹,并向英国首相勒索1亿英镑,否则将于七天内炸毁英国各大城市。英方情急之下,派遣007前往幽灵党总部,协同内应少女终于拆除核弹引线,阻止了大灾难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