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的新儒学主张“返回到事实”去解释儒学,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将儒学从符号形式还原为现实生活,其二是从道德规范还原为人的心理。 梁漱溟将孔学定义为生命之学,用生命范式诠释儒学,在原始儒学与宋明儒学之间建立了一条通道,使儒学可以摆脱汉代以来制度化、形式化的束缚,获得新的发展契机。
本书是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深度思考生命厚度与广度的散文作品,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既包含了作者对人生经历的回溯与感怀,又从时代、历史等多个角度出发,对多层面文化问题的批判与思考以及关于时代变迁发展的种种遐想。作为老一辈知识分子,他用同理心和同情心发出了对人性本质、人生坐标及成长的思考,我们从这本散文中得以窥见一个真实的梁晓声。
《我们如此相爱》的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男主人公李晓安是来自北京的知青,与好友们结伴到北大荒插队落户;女主人公秀娥则是当地的姑娘,美丽、真诚,富有爱心。李晓安与秀娥在相处中渐生爱慕,而她的父母害怕知青返城会抛弃自己的女儿,选择逼秀娥嫁给别人,在悲愤与无奈中秀娥精神失常。李晓安毅然决定与秀娥结婚,长久地留在了北大荒,直到母亲以病重为由要求他回家……
本书是梁晓声送给在生活中迷茫之人的礼物,也是梁晓声的人生总结与人生独白。在这本书中,你会读到关于爱、关于人生、关于家庭、关于婚姻、关于父母、关于父子、关于困境、关于孤独……与我们生活切实相关的话题与热点。既有对往事的回忆,也有对生活的感悟、对社会的深思。温情与清醒兼具,严肃与幽默同在,热望与情怀交织。字里行间中透射出作者对人文精神的坚持,对人情世事有温度、有深度的思考,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温暖与尊严。生活的累,一半源于生存,一半源于内耗;人生的乐,一半源于简单,一半源于平常。当你学会与自己和解,与世界和解,就是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活法。
《雪城》是梁晓声经典代表作。它是一部“描写了20世纪80年代初知青返城后,如何在生活的洪流中为理想而奋斗拼搏、自强不息”的作品。它以北方雪城A市为舞台,以徐淑芳、刘大文、姚玉慧等人的命运纠葛为线索,讲述了返城知青们如何努力融入新环境、艰难寻觅并实现自身价值的故事,真实展现了他们的迷茫与求索,礼赞了他们在逆境中所表现出的美好情怀和追求。《雪城》曾多次再版,并被改编成电视剧,影响广泛。
《与心灵对话》是梁晓声自省发问,以个人思考反映时代症结的散文作品,书中既展现了似水般无常的人性,也赞誉了人间无处不在的温情。作者以笔为刀,解剖心灵、情感与人性,直面自我,思考存在的意义。脱下现实里的盔甲,褪去平日里的保护色,呈现出内心深处的原始自我。在一次次不断的质问与反思中,绽放出自我之花,展现心灵光辉。
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横渡鸭绿江,支援朝鲜抗击美国的侵略。为确保前线物资供给,一支以确保铁路物资运输道路通畅的志愿军——援朝大队,在铁路工人中成立,在战场后方与间谍周旋,与敌人的炮火抗争,并始终保持铁路通畅向前线提供国内物资。《三千里江山》将援朝的铁路工人在维护铁路时遭遇的艰难作为主要内容,以志愿军对祖国、人民、正义、和平的爱作为故事发展的经线,以中朝人民携手抗敌的兄弟情义作为故事发展的纬线,从侧面描绘出志愿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以及中朝人民对和平的向往。
虽然世界庸扰,但有爱就有方向。本书是梁晓声集生活百态众生相所成的散文作品;展现了日常生活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爱情中男男女女的刻骨铭心、贪嗔怨恨,家庭教育中父母、学校和孩子之间亲密关系的状态与困境,还有对过往故人的深切怀念与哀悼。由故事衍生思考,体现了作者对世间万物万象的观察,表达了对生活姿态的感悟,人生百味的体会。
李大钊作为率先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物,在中国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本书收录了李大钊在不同场合、刊物上发表的演说及文章,如《青春》《现代青年的活动方向》《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既展现出了李大钊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思虑青年的发展方向,又受到了近代西方民主主义的进步思想影响,提倡在独立人格基础之上的爱国主义。也展现出了李大钊具有全球政治和文化的长远眼光和头脑。国际局势的变动深刻影响中国,促使李大钊将国内问题与世界局势变化联系起来,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实情的救亡图存的命运和出路。本书选篇力图全面地展现出李大钊的思想与历程,希望读者能有所启发。
《人间烟火》以建筑工人葛全德及其儿女的事业、爱情、人生轨迹为线索,葛全德对“四化”目标的追求、商业局长公安局长为国家的无私奉献为关键转折,用深刻的笔触还原了20世纪中期城市建设、返城青年就业问题的真实景象,通过众多人物的视角和层次描写出社会发展的巨大变迁,老一辈对集体、国家利益的无私与忠贞,场面宏大,体现了浓厚的时代感。
本书是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的散文精选,收录了《人生的意义》《当代中国青年阶层分析》《最合适的,便是最美的》《狡猾是一种冒险》等多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文章寓言性、故事性的描写,把复杂的人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对时事热点的评说更是风格独树一帜,而文中也处处透漏着梁晓声对年轻一代的关怀与期待,同时对这代人抱有充分理解与信任,相信他们即使在认清人生背后的真相时,也会依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本书从“美得刚好”“何以善良”“生死疲劳”“浮世远观”四个维度,精选梁晓声知人论世的多篇代表性散文佳作,集结而成。在《我与文学》《让我们的头脑聪明起来》《关于好人、坏人》等文章中,梁晓声从日常小事切入,讲述为人、为文、处世的准则。梁晓声的关注点始终在红尘中的微小的个体。“活得明白”绝不是教人庸俗的成功法则,而是要让人成为独立、正直的堂堂正正的现代人!
《流光不负 岁月静好:三毛的美丽与哀愁》以柔软、细腻的感情做底,用诗意的语言,写尽三毛的早年生活、国外留学、生死爱恋、旅行足迹、大陆之行等生平点滴。可以说,本书是有关三毛的传记作品中写得富有诗意的一部作品,也是当代唯美作品中写得非常好的一部传记。在本书的字里行间,读者可以真切体会到,作者对三毛颇有一种天涯知音的感觉,通过对三毛生平事迹及作品的大量研究,石天琦让这本书读来有饱满充实之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散文式人物传记。
《母亲》是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小说。该小说部分内容被选入了国家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8课。作者在小说中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勤劳节俭,保持善良、纯正的品格,以身作则,在做人、做事方面给儿女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表现了慈母对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同时,作者以母亲为缩影,描述了中国社会的起伏变迁,多层次描写了社会底层人物的命运。小说语言朴实,字里行间充满了感人至深的意境,在严肃的同时,作者巧妙的文笔又让文章时不时充满幽默氛围。作品体现了中国人对家的看重,也含有父母为子女无条件付出的精神,具备及其强烈的人文关怀。
《聂耳日记》收录了聂耳1926年6月至1935年7月间的日记,它既忠实地记录了一个青年音乐家的真实情感和艰难的人生旅程,又反映了30年代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从中可了解聂耳的生活、思想和他的斗争经历,学习他的革命精神。聂耳的一生,虽短暂,却足够耀眼:从1933年到1935年,三年来,他创作了37首革命歌曲,《义勇军进行曲》便是他光辉岁月的绝唱。他热衷音乐艺术,但更热爱祖国,在实现理想的途中,他将满腔爱国热情都倾泻在了音乐上,谱写出一首首唤醒国民的战歌。
本书收录赵树理《三里湾》《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三篇经典小说作品,其中2019年长篇小说《三里湾》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三里湾》围绕着三里湾农业合作社秋收、扩社、整党、开渠四项工作,反映了农村中优选与落后力量的冲突,展现了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农村生活的风貌。《小二黑结婚》揭示了当时农村中旧习俗的封建残余势力对人们思想行为的束缚,以及新老两代人的意识冲突与变迁,反映了解放区的重大变化。《李有才板话》讲述抗战时期,地主阎恒元把持了敌后根据地阎家山的村政权,村干部贪污盗窃,营私舞弊,欺压群众,李有才带领小字辈,以“快板诗”为武器,同他们进行智斗,并取得胜利。
本书是著名作家浩然经典之作,首次集结“正气篇”和“奇志篇”。“正气篇”描写了海南岛渔民与日寇战斗周旋保卫西沙的事迹。“奇志篇”——通过以阿宝为代表的西沙儿女,在祖国海岛上抓革命、促生产、保发展,特别是在西沙自卫反击战的对敌斗争中,表现了我西沙军民积极建设美丽的西沙、勇敢捍卫祖国神圣领土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伟大精神。这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表现我国保卫南海疆域进行西沙自卫反击战的长篇小说。
本书精选了梁晓声最具代表性的小说,包括《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等名篇。其中,《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今夜有暴风雪》荣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本书以历史理性主义的态度,在粗犷、浓烈、严峻的气氛里,刻画了曹铁强、刘迈克、裴晓芸等令人肃然起敬的知青形象,毫无讳饰地书写了一代知青在艰苦卓绝的岁月里的坎坷命运,充满激情地描绘了他们善良的情怀、正义的品格,抒写了他们的理想与追求、痛苦与幸福、坚韧与乐观,热情地讴歌了人性之美。本书被视为“知青小说”里程碑式的作品。整体气势雄浑、沉郁悲壮,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气息浓郁。
本书主要写了一个外号叫“小砍刀”的习武少年,在旧社会和革命队伍中的一段不平凡经历。他练武、熬盐,跟着大人与土豪劣绅控制的“缉私队”斗争,参加砸“官盐店”,协助八路军袭击鬼子的汽船,杀死伪军小队长,领导区小队与封建会道门——二坎会斗争,与汉奸特务和国民党特遣队特务斗争等。在这些斗争过程中,他从少年时代走向了青年时代,他从幼稚走向了成熟,成长为一名抗日英雄。小说故事曲折惊险,文笔清新质朴,带有浓郁的北方农村生活风俗画的风格和气息。
本书是萧红的小说选集,收录了《生死场》《桥》《呼兰河传》三篇小说。《生死场》以群像的手法,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哈尔滨近郊一个小村庄村民的故事。封闭落后的乡村造成村民们精神的荒芜与空虚,而地主的剥削压迫则带给他们终年劳作却依旧贫困的生活现实,麻木、愚昧在他们之间蔓延开来。而日本人的入侵,给村民们带来的苦痛远甚于从前,村民死的死,逃亡的逃亡,剩下一小部分加入了各种抗日队伍。从前对抗日消极懈怠的二里半,失去老婆、孩子后,想要投革命军却受到村民不信任的嘲弄;但他还是与自己的老羊告别后,跛着脚跟着李青山往城里去与队伍汇合,山岗和树林渐渐远去,只剩下老羊在嘶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