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依照人体系统来划分章节:大脑与神经系统、感官与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肌肉系统、骨骼系统、生殖系统以及皮肤系统。每个章节都有几组项目,每个项目讲述该系统的一个特有功能。每个项目都有材料以及活动步骤的介绍。这些材料绝大多数都可以在你家里或者附近的杂货店里找到。有的项目包含“其乐无穷”的部分,可以让你在原有的实验基础上尝试各种变化。
人是怎样诞生?他曾经怎样克服自然对他的折磨,他曾经怎样学习工作和思想,他怎样征服了火和铁,他怎样为了征服自然而斗争,他怎样认识和改造世界,又怎样创造和丰富了科学的领域……《人怎样变成巨人》以故事的形式,人类学的眼光讲述人类的起源与发展。从远古时代到前工业社会,作者不仅追根溯源探讨人类的诞生,科学的起源,而且通过具体生活的案例和妙趣横生的故事,追问科学的意义,人类思想观念的变化。在结语里,作者还试着瞻望未来。在书中,作者把既庄严又繁杂的人类历史,用平易近人的语言、真实生动的事例加以演述。本书不仅贯通文理,而且逻辑清晰,史料详确;既具有学术上的价值,又具有趣味性,被公认为伊林最有影响、最著名的科普作品。
游戏和科学的关系宛如树木和果实的关系,许多伟大的科学发现都是从游戏中诞生的。元素周期表的创立者门捷列夫,就是用一副扑克牌发现了自然界各种物质间的关系;荷兰眼镜商李波尔赛看孩子游戏,突发奇想将两片透镜装在一个筒子里,成功试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望远镜。游戏激发了创新思维、激发了创造力。走近最神奇的经典游戏,让我们越玩越聪明。
本书是作者游历英国的旅行笔记。1883年5月,约翰·巴勒斯来到大西洋彼岸,仿佛带着某种使命一样,几乎漫游了整个大不列颠岛。他探寻苏格兰和英格兰的田野、森林、湖泊,古老的建筑和历史遗迹,他寻访乡野,用眼睛和耳朵敏锐地捕捉着大自然丰富的色彩和声音,森林、草地、山谷、溪流、羊群、野花、会唱歌的小鸟、精灵般的昆虫和小动物,他对这些事物痴迷地观察,悉心地体验,微妙地领悟,几近出神入化的境界。他以优美的文字和诗性的语言绘声绘色地将它们描述下来。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如果读者朋友中有致力于自然写作,或者对自然抱有纯真的热情的,那巴勒斯的书就不应当错过。
亿万年来,大自然中种类繁多的植物和动物经过优胜劣汰的进化过程,形成了千奇百怪的形态和功能,这些多样性中包含了大量可以帮助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法。于是,懂得观察的工程师、建筑师和科学家就向慷慨的大自然学习那些简单而有效的想法,进而发展出了仿生学……本书以精彩案例讲述植物和动物如何启发了发明家、工程师、建筑师、科学家,也讲述了仿生学如何成为现代科学研究中最有前景的学科之一。日新月异的科技可能已经将书中所称的“我们或许能够发明”和“正在研究”变成了现实,而“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或许已经过时。但无论如何,这些仿生发明的故事依然充满趣味,我们从中看到的大自然的巧妙与慷慨,也永不过时。更多关于仿生学的妙趣有待读者朋友们在阅读过程中悉心发现。
《变性的植物》是一本以植物为主题的科普读物。撰写的内容既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又以实践经验为依据,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如“千年古莲子开花之谜”“植物的亲子鉴定”“植物的第六感”等。对青少年增长科普知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很大帮助。
本书内容脱胎于果壳网“果壳问答”栏目的“高考应该怎么选专业,各专业学习的内容?”这一问题,精选了八百余条答案中有价值的部分,深度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做了大量补充,力求做到覆盖所有常见专业。300位多个专业的师兄师姐现身说法,从日常生活的吐槽到潜移默化的精神升华以及毕业后的去向,全面呈现真实的大学专业,让你的未来不再迷茫,报考志愿更加心中有数。
科学知识在书本上,在科学家的稿纸上,在教授的论文上,更在日常生活的故事里!丰富有趣的科普知识,让你知晓武力、化学、生物、地理、数学哥方面的科学知识。作为一名中学生么我们对这个世界知道得太少了,但就算是大科学家牛顿和爱因斯坦,在晚年的时候也依然会惊叹地球的神秘和伟大。也许我们整个人类的历史叠加起来,也只是整个宇宙中沧海一栗。但只要你还抱有一颗好奇心,这个世界就永远有惊喜等着你!
难以置信的世界,闻所未闻的奇闻,逆天离奇的事件。让百度抓狂、让谷歌汗颜的奇妙问题和骇人答案,各大媒体争相讨论,众多读者都想知道的神秘真相。中国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倾情推荐!
想知道人们第一次见到长颈鹿、鳄鱼、企鹅的情景,第一品尝凤梨、芒果、荔枝的感受,第一次与澳洲土著、北美原住民、几内亚人打交道时的趣事吗?在如今“搜索一下,你就知道”的时代,一切信息离我们似乎都只有一键之遥,但当我们穿越到全球化浪潮之前的“前现代”时期,我们便会发现,随着新航线的开辟,探索者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在邂逅新鲜事物——从未吃过的食物、从未见过的动植物、完全陌生的人群及文化……本书从大英图书馆的百宝箱中搜集了自中世纪以来,尤其是地理大发现时期以来,人类探寻新大陆、开辟新航线的途中,各旅行家、探险家第一次见到某种动物、植物、风俗人情时的见闻与观察。奇妙的相遇,有趣的知识,带你穿越回大航海与地理大发现时代,见证充满冒险与惊奇的博物奇观。
《拿起来就放不下的80个自然地理之谜》对世界地理悬而未决、不为人知的谜案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探索。资料珍贵,语言生动,是我们认识自然、保护环境、创造未来而不可不读的上乘之作。并且集知识性和趣闻性于一体,能够使读者在领略地球神奇现象的同时,正确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启迪智慧,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发科学探索的热情和挑战自然奥秘的勇气。
《好孩子最想知道的问题(套装共4册)》涵盖了动物、人体、植物、饮食、地理、人文、科技等方面的知识。这套书以童真的语言、独特的科学探索精神、精美的图片来诠释孩子心中五彩斑斓的好奇心,给孩子创造了一个既快乐又彩色的童年,是关于我们生存的地球和悠久历史文化方面的知识。
本书是一本科普读物,以故事的形式,分别介绍了阿基米德与投石机、伽利略与望远镜、帕斯卡与液体压强等科学发明与发现。通过独一无二的崭新视角,为你介绍世界上那些最伟大、最有趣的发明,包括它们无与伦比的构造、它们背后的趣味故事,以及它们是如何永久地影响了我们的世界。
《名著阅读力养成丛书:昆虫记》原著有十卷本,本书从十卷中选取了部分精彩、有趣的章节,共23 篇,这些篇目又以“昆虫的习性”和“昆虫的生活”为依据进行重新归类和整合。“他以人性观照虫性,并以虫性反观社会人生。”这部作品充满了法布尔对生命的关爱之情,以及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正是由于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的敬畏之情,给这部普普通通的科学著作注入了灵魂,让我们从对昆虫世界的关注中嗅到一种关于生命与生活的思考。
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每个孩子都是探索家和科学家!为了使今天的孩子明天成长为独立而有创造性的人才,家长和教师必须维护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让他们在满足好奇心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把世界变得越来越美好。对于孩子来说,周围事物充满了神秘感,看什么都要问一问、摸一摸,向大人提出一个又一个为什么,这是求知好学的表现,是他们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孩子想了解周围的一切,渴望从大人那里得到答案。虽然有些问题在父母看来是幼稚可笑的,但对于孩子来讲却是神秘好奇的。正是这种好奇心使牛顿从苹果落地的现象中发现了万有引力;正是这种好奇心使瓦特由水蒸汽推动壶盖的现象中发明了蒸汽机;也正是这种好奇心使伽利略对教室里吊灯的均匀摆动产生兴趣,导致他发现了等时性……所有这些都说明了孩子的好奇心与人的创造力有密切关系。充分释放孩子的天性,鼓励和培养孩子爱动脑筋的好习惯,可以使孩子在学习中不断地进步。
人类利用材料的历史,几乎和人类的文明史一样悠久。人类早期的历史,就是以所用的材料来划分成“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在远古时代,人们首先利用自然界现成的石材、木材和植物纤维做材料。本书由富有经验的材料学专家撰写,讲述了各种创新性的新材料。
小百科也是一种微言大义:天井看似平常,却是古人探究建筑功能的一次开发;古式廊桥不仅承载了交通运输之便,也是当时工匠智慧的一种最佳体现;从中国的山魈鬼和欧洲的哥布林中,可以去追溯民间传说的原型路径;一壶烫黄酒的醇香之后,承载着朴素的酿酒技术传播历史。
物换星移,见证了沧海桑田;晨钟暮鼓,警醒着人生苦短。古往今来,时间的长河涓涓流淌,我们却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也不知道它将流向何方!爱因斯坦也不过是对它作了一个相对的解释。然而,智慧而执着的人类从未停止对它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