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理群,1939年1月30日生于重庆,祖籍浙江杭州。
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清华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鲁迅学会理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三任主编(与吴福辉共同担当)。
主要从事现代文学史研究,鲁迅、周作人研究与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史研究。
代表作有《心灵的探寻》《与鲁迅相遇》《周作人传》《周作人论》《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丰富的痛苦——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的东移》《1948:天地玄黄》等。;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浙江绍兴人,为中国的近代著名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之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开山巨匠,在西方世界享有盛誉的中国近代文学家、思想家。
鲁迅的主要成就包括杂文、短中篇小说、文学、思想和社会评论、学术著作、自然科学著作、古代典籍校勘与研究、散文、现代散文诗、旧体诗、外国文学与学术翻译作品和木刻版画的研究,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1918年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并在《新青年》上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其后又发表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著名小说,并撰写大量杂文、散文。1923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呐喊》,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之作。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其作品影响了几代中国人。;周作人(1885—1967),1885年生于浙江绍兴,鲁迅之弟,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翻译家、诗人,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历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东方文学系主任,燕京大学新文学系主任、客座教授。
周作人对日本文学研究颇深,是日本文学翻译领域的代表性作家,其翻译的日本文学作品被公认为最权威的版本。其日文译作中,他自己最看重的是式亭三马的《浮世澡堂》《浮世理发馆》。;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
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曾创办《论语》《人世间》《宇宙风》等刊物,作品包括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主持编撰《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80岁。;廖沫沙(1907年1月16日-1990年12月27日),原名廖家权,湖南长沙人,作家。文革中因三家村与邓拓,吴晗一起被定为反党集团。
作品有:《鹿马传》《分阴集》《纸上谈兵录》《廖沫沙杂文集》《余烬集》《廖沫沙文集》。;秦牧(1919-1992),广东省澄海县人。现代作家。二十世纪30年代末始发表作品。写作范围颇广,但以散文为主。主要著作有散文集《花城》、《长河浪花集》、《花蜜和蜂刺》等,文论集《艺海拾贝》、《语林采英》等,以及长篇小说《愤怒的海》,儿童文学集《巨手》等。199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秦牧全集》十卷本。;郁达夫(1896.12.07-1945.09.17),原名郁文,幼名荫生,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1921年6月,郁达夫和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组织成立创造社,担任《创造季刊》、《创造月刊》、《洪水》半月刊编辑,同年10月,出版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由此奠定了郁达夫在新文学运动中的重要地位。代表作《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信仰基督教,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1924年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执教期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以讽刺笔调描写市民生活。
1930年回国,历任齐鲁大学、山东大学等校教授。1936年发表的《骆驼祥子》,表现被侮辱、被损害者的奋斗与挣扎,为现代文学史上杰出作品之一。
1950年创作话剧《龙须沟》,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1957年写作《茶馆》,为新中国成立后杰出话剧作品之一。
著述丰富,善于刻画市民阶层的生活和心理,同时也努力表现时代前进的步伐;文笔生动、幽默,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主要作品还有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四世同堂》《正红旗下》等,剧本《方珍珠》《春华秋实》《女店员》等。有《老舍全集》行世。;王力(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北京大学中文系一级教授,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等。后留学法国,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校教授,著有《汉语诗律学》《汉语史稿》《中国语言学史》《同源字典》等四十余部,主编有《古代汉语》《王力古汉语字典》等,译有波德莱尔的《恶之花》(诗集)等三十余部。;储安平(1909年-1966年?),江苏宜兴人,中国现代学者、知识分子。出身望族,曾留学英国,后任复旦大学教授。民国时期著名评论家,《观察》社长和主编。曾因批判国民政府政策而导致杂志被查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出任新华书店经理、《光明日报》社总编、九三学社宣传部副部长等职。;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字槱森,后改字志摩,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三酉时,浙江海宁人,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亦是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的表兄。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进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校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开始创作新诗。
1923年春,在北京办起了俱乐部,出于对印度诗人泰戈尔一本的诗集《新月》的兴趣,提名借用“新月”二字为社名。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诗评》周刊。1928年3月,创办《新月》月刊,同年11月6日,作《再别康桥》。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陈源,字通伯,笔名陈西滢,江苏无锡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1924年,在《现代评论》杂志主编《闲话》专栏期间,与鲁迅结怨,二人爆发多次笔战。代表作品丨《西滢闲话》《多数与少数》等。;梁实秋(1902—1987),原名梁治华,笔名子佳、秋郎等。著名现代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研究莎士比亚的专家。
梁实秋学贯中西,一生笔耕不辍,其中散文创作尤为突出,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出版的纪录。不论是调侃柴米油盐,还是描摹风花雪月,抑或探讨琴棋书画,他的文字都清雅简洁,充满幽默和智慧。
代表作主要有散文集《雅舍小品》《雅舍谈吃》《雅舍忆旧》,译作《莎士比亚全集》《沉思录》,文艺批评专著《浪漫的与古典的》等。;夏丏尊(1886—1946),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原名夏铸,字勉旃,号闷庵,浙江上虞人。1905年赴日本就读东京高等工业学校。1908年起,先后在浙江一师、长沙湖南师范任教。1921年回家乡上虞白马湖任教于春晖中学。1925年后,赴上海任教。1930年任开明书店总编辑、《中学生》主编。
主要著作有《文章作法》(与刘薰宇合作)、《文心》(与叶圣陶合作)、《平屋杂文》《爱的教育》等。他的散文多为随笔、杂感式议论文字,也有写人、记事、绘景、状物的小品型文字。《鲁迅翁杂记》《猫》《白马湖之冬》《钢铁假山》等是其代表作。[收起]
评论0
扫码下载网易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