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高校名家教授汇聚一堂,以深厚学养高屋建瓴,教你以大历史观和全新角度看待中国的历史与道路、发展与崛起,让你真正读懂共产党,读懂中国,读懂社会主义。
本书由中国国情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领军人物胡鞍钢教授主持撰写,围绕“2050中国”这一主题进行专题研究,从更加专业化、更全面的视角分析到2050年的中国发展大趋势,前瞻性地提出2050年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目标及战略步骤。
本书主要从国有企业党委书记的视角,结合具体工作案例,介绍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以来,上海国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和全市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在建立中国特色国有企业制度,把党的领导融入公治理各环节,把企业党组织嵌入公治理结构,明确和落实党组织在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发挥党委领导作用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空间正义是当今时代正义理论新的生长点,新的发展趋势。伴随着现代都市化运动,空间生产成为社会生产与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是对空间正义的本质及其在信息时代的新发展的详尽论述。
《社会学论文写作指南》是一本入门指导手册,旨在帮助社会学或更广义的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了解专业论文写作的路径。作者针对大学不同阶段训练中各种论文写作的常见问题,指明了写作必备的要领、格式和目标,尤其强调研究性思考和规范化表达的重要性。书中介绍了如课程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等不同阶段的论文的写作,以及如社会学常用的案例研究和变量研究等不同类型的论文写作。由此给社会学的入门者提供帮助,让他们了解如何进行研究性思考,如何用论文表达思考的结果。
本书本书以历史文献资料为依据,研究了五四时期对中国影响较大的新村主义、基尔特主义、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四大社会主义思潮。
立足于上海市黄浦区实际情况,为广大的城市管理工作者、研究人员以及对于城市管理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大量的*手调查研究资料和国内外经验材料,它对于深化我国的城市综合管理标准体系研究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研究案例和实践模板。
本书以上海市一家专门从事禁毒社会工作服务的非营利组织为研究对象,运用资源依附和制度变迁的理论视角,分别从禁毒非营利组织创建的动因、运作环境与资源输入、组织结构与运作、运作的约束与自我调适四大维度,来具体分析禁毒非营利组织在实际运作中之所以会出现性质变异、目标置换等现象的深层次原因,进而揭示“政府购买服务、非营利组织承接服务”这一表象背后所隐藏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之间复杂而又微妙的结构互嵌与权力介入关系,其研究结论对进一步推进我国的社会工作职业化、建构政府与社工服务机构之间的平等合作关系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40年来,中国经济所经历的变化包含了太多引人入胜的故事,不胜枚举。本书作者以一位经济学家的视角,回顾了40年来为推动改革做出贡献的主要人物,以及诸多影响深远的事件,在改革经历40年后的今天,有助于读者更深入理解中国改革的未来。20世纪80年代初,正是中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学家参与改革过程中最为精彩纷呈的岁月,现在已是中国经济学领军人物之一的张军教授,当年正就读于复旦大学经济系,他将自己始于此时的观察、当年亲临火热一线的回忆,融于《改变中国:经济学家的改革记述》一书。40年来,两代经济学家积极传播思想、参与政策讨论、走进真实世界、推进经济研究,即便内部仍有分歧,但他们一直在跟着经济改革和发展的脉搏而进步。作者选取了改革进程中的几个关键时间点,将视线投向了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金融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改革中最为重要的方面,以回顾和研究的方式,向读者展现了未曾被清晰揭示过的改革内幕。
精神分析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的一套有关心理及其治疗方法的科学。但现在,这门学科却处在一个进退两难的状态。一方面,精神分析蓬勃发展,它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并且受人尊敬的行业,从业者和培训机构遍布世界。另一方面,那些反对的力量旨在减少和贬低它的贡献。在科学界、知识界和学术界,批评者认为它已经过时,因此是多余的。
本书主要研究媒介化社会在数字时代的演进模式和深化图景:全球贸易体系、消费体系、资本体系作为经济动力,媒介与环境的啮合作为时空动力,人类感官的“超真实”体验作为主体性动力,新的信息和智能科技作为技术性动力,一起推动了全面的“媒介化社会”的到来。本书采用独特的实践范式来考查数字媒介化时代人类的传播活动和生活场景,探索了这些场景中蕴含的人类自我识别和认同的策略、主体和生命记忆重建的秩,以及新技术大规模应用扩散与社会、历史之间的复杂关系。本书可供对媒介与社会话题感兴趣的读者参考、阅读。
世界中国学论坛系由上海社科院主办的国际性论坛,每两年召开一次。本书系第六届世界中国学论坛的实录,收录了世界各国中国学专家在圆桌会议上的发言。这些专家们围绕“中国道路”、“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美丽中国与生态建设”等主题所阐发的精辟观点,对推动中国学研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本书立足国际视野,基于中国从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特定阶段,聚焦创新驱动的内涵与机理,分别从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模式创新体系和空间创新体系四个维度,构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框架,对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同时,本书还将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框架,与当前上海经济创新转型的实践结合起来,围绕创新驱动与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建设、科技创新团队激励、“互联网+”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等,探讨上海率先实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对策建议。
世界处于由技术交织而成的体系之中,这个体系建立了各项符合技术运作的规则,同时由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维护与运行。那么,社会中为何还会出现抗议与黑客攻击等现象?
《经济与社会》原著共两卷,英文本由多位韦伯研究专家合作翻译,并加有长篇导言和注释,于1968年出版。本书被众多学者推为20世纪最伟大的社会学著作。韦伯在《经济与社会》中全面而系统地表述了他的社会学观点和对现代文明本质的见解。他对社会学的定义、对象、方法及一些基本范畴和概念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又分别互有交叉地阐发了他的经济社会学、法律社会学、政治社会学思想。韦伯广泛地援引世界历史资料,把发生在不同时代、不同文明和不同社会中的经济形式、法律形式、统治形式纳入他独特的概念体系,分门别类地做出类型化比较研究和系统化因果分析。韦伯的研究以现代西方社会为立足点,通过对东西古今各种文明的比较,突出“理性化”这一特质,以此作为现代西方文明的本质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