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殿是帝王朝会和居住的地方,规模宏大,形象壮丽,格局严谨,给人强烈的精神感染,突现王权的尊严。宫殿的特点可以反映出一个时期政权的性质、王权的强弱,以及当时社会的审美趋向以及科技水平,同时这些宫殿也是一笔文化遗产,值得让后人去了解。
这套24卷本的《世界艺术史话》,包括了对建筑、雕塑、音乐、舞蹈、绘画、戏剧、电影等最主要的艺术门类发展历史的介绍和探讨。这套书既力求准确而简要地描述不同艺术门类的历史,又注重突出重点事件、人物和作品,希望能反映当前的学科发展水准,体现最近的研究成果。文字上力求通俗、生动、晓畅,又强调对作品要有较好的艺术分析和准确的评价,全书因而兼具系统性、学术性和可读性。为增强可读性,每本书按照历史顺序提供了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图像资料一百余幅,以收图文并茂之效。同时,虽定位为普及性的大众入门读物,编写者也很注重学术性,对每一个艺术种类的历史,在历史分期叙述的大框架下,力求不但要把人文背景、艺术思潮、流派演变交代清楚,而且对代表人物、代表作品要给予重点介绍和分析。
人们对建筑彼岸幸福生活的寄盼,不断催发着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的反思。一间图书馆如何关顾人对光线的不同需求?一栋新的办公楼如何尊重人对季节温度的感受?一座岛屿如何重新焕发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光辉?作者有感于自己近十年来的思想变化,通过对“大家的森林·岐阜媒体中心”、爱媛县“大三岛计划”等最新建筑项目的梳理与沉思,指出现代主义建筑的极限,并展现出在这个时代中,人与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建筑可能性。
孙亚峰编著的《中国传统民居门饰艺术》着眼于传统民居建筑门饰艺术研究,探索其在现代建筑装饰中的创新运用途径,是对中国现代建筑装饰艺术继承传统建筑文化时所呈现问题的探讨。如何将传统建筑门的要素与现代生活衔接起来,把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生活环境协调地融合起来。门不仅能满足建筑功能上分隔空间的要求,还能使建筑结构和装饰相结合,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很好的造型艺术形式之一。
《金属艺术顶兴起——上海中心大厦和上海国金中心商场案例》是建筑装修行业的专业技术指导书籍,内容主要有两大部分:一是大型工程知名楼宇的案例;二是针对深化设计的理论探讨,从实践到理论总结专业的知识体系。作者通过此书宣传实践的重要性。技术要发展、提高,必须要有理论的总结指导。用理论来指导复杂化、高品位工程的顺利实施。本书适合从事建筑装饰行业的经理、设计师、施工人员、工程师阅读。在建或欲建商用楼宇、地铁站、高铁站、飞机场的业主和投资者也可以从本书中得到启发。
山西省现在保存着全国约70%的明以前大木构建筑,各类形式的古建筑保有量高居全国之冠,而山西南部的平阳(今临汾)、河东(今运城)地区保存的古建筑之多,跨越年代之长,涵盖形式之广,古建筑密度之大,唐、宋、金、元、明、清各个时期的建筑无所不有,被誉为“古建筑爱好者的天堂”。《得乎檐角梁柱间:寻访晋南乡野古建》一书中,作者连达用真诚又富有巧思的文字搭配157幅精美手绘,将晋南125处古建之美展现给读者,记录了众多鲜为人知的古建现状,同时也用文字记录了他的行迹和心迹。让我们能更深刻地感受传统古建之美、了解其中的历史和人文故事,同时,对传统建筑和文化给予更多的关注与保护。
钟书阁,不仅被获誉“上海最美书店”,还被视作中国实体书店转型的一个标杆。本书围绕最美书店展开,以讲述、设计、声音、影像与文本、档案五个场域进行一场纸上的最美阅读之旅,结合跨界名人访谈,是一本文化图书。诗歌、小说、手绘、影像、建筑……中国著名作家、知名出版人、建筑师、摄影大师、学者,不同专业领域的跨界言说,融合与分歧,价值与判断,关于中国最美书店,阅读的巴别塔,城市新生活书店运动,消失的书店记忆,社区书店,市民社会,读书会等等。
本书纪录片式地讲述了一门古老技艺在现代的传承。同时,其中的工匠口诀、师徒制度等内容亦可为普通读者所借鉴,前日本驻华大使、伊藤忠商事前社长丹羽宇一郎认为《树之生命木之心》是所有经营管理者的必读之书。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第一次审读挖掘并解读了奥斯曼帝国的衰亡历程,以及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深远影响,并对现在中东政治政权民族等问题的根源性探索。作者写作一如既往地好读,并配有不少难得的历史地图和图片,图文并茂地再现了扣人心弦的历史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