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圭璧钟鼎为国之重器的礼制艺术时代如何兴起,又如何逐渐衰亡,演变成以宗庙、宫殿与墓葬为主体的建筑性纪念碑时代?长安,这个从土木方兴时起就不断被重塑的城市,如何彪炳不同时期统治者的荣耀?一座座零散而无言的坟茔和祠堂,如何诉说历史长河中一个个普通家族的懿德?而这些具有明显公共意义的礼仪美术传统,又如何在汉代以后转化为艺术家打造个人历史的艺术行为?《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尝试打破美术史研究中的门类之别,以“纪念碑”这一西方古代艺术的核心概念为线索,将装饰艺术、图像艺术和建筑艺术纳入更大范围内艺术的发展变化,重构中国古代美术的宏观叙述。
“巫鸿美术史文集”计划收录作者1979年至今关于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八十余篇论文和讲稿,按照年代编排,展现作者三十余年的研究轨迹,打破西方研究中国古代美术的传统范式,通过探索新的观念和方法,使这个学科的内涵更为丰富和复杂。对中国古代礼仪艺术的内涵、定义及沿革做了界定,把历史研究的重点还原到古代美术作品的原始功能、意义和环境上去;同时引进多种现代美术史中的分析观念,从“空间性”、“时间性”、“物质性”等多个角度讨论中国古代墓葬、建筑、绘画和器物的基本特质。继《传统革新》《超越大限》与《陈规再造》之后,《无形之神》为文集的第四卷,收录作者1999年至2003年关于中国古代美术史的15篇论文和讲稿。这一阶段的研究一方面继续关注方法论,如《汉画读法》解读武梁祠画像的思想和语言系统,《战国城市研究中的方法问题》探讨城市物质形式的不断变化;另一方面,《无形之神》《说“拓片”》《时间的纪念碑》等一系列论文,选择了道教对老子的表现、碑刻拓片、钟鼓楼等精巧的切入点,深化阐释古代艺术与视觉文化的物质性、历史性、时空观,旁征博引,引人入胜,兼具学术思辨和可读性。“巫鸿美术史文集”下一步即将推出卷五《残碑何在》与卷六《思考尺度》,敬请关注。
本书是由我省当代著名诗人胡世宗编著,收录了他从事文学创作近60年的过程中,当代著名的作家、评论家,及他的文坛朋友对他的文学创作及其为人的重要评论文章,和辽宁广播电视台等媒体对他的访谈文章。此外另收录了150多幅友人送他的书画作品。
《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是一部视觉盛宴般的巨著,是西方世界研究20世纪中国艺术最权威和影响力的作品。迈克尔·苏立文教授熟识1930年代到1940年代中国现代艺术运动中许多重要的中国艺术家,并且得到了1979年以来那些声名鹊起的年轻艺术家的信任。他是20世纪中国艺术的目击者,也是最早和最持久地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现代艺术的研究者。本书是苏立文教授毕生心血所在,用丰富的文献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20世纪中国艺术在西方艺术和文化影响下的新生。作者在中国紧张压抑与自由舒放、绝望与希望的双重语境下,讨论艺术家及其作品,卓越地传达了中国文化史与艺术,在20世纪盘根错节的各种力量的纠缠中的各色形态,以及偶尔异乎寻常的怪诞。其中包括传统派与革新派的激烈争辩、首批艺术学校的创建,以及振聋发聩的新观念的诞生,艺术是一种世界语,而那些新观念超越了民族优越感所形成的隔阂。中国古典文人画传统、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再发现、共产主义影响之下的艺术巨变,及对于艺术核心价值的再思考等等问题,一一纳入了苏立文教授这部迷人的著作之中。
本书为艺术品在线销售提供了简洁有效的策略,包括曝光策略、现有与潜在市场维护及促销折扣策略等。书中添附有五百个相关网站,为艺术品市场调研、网站设计及销售策略等提供支持。另有关于在线画廊、eBay、亚马逊、Etsy、拍卖行及设计行业展销会等渠道的销售技巧。
从古尔德、波利尼、布伦德尔,到普莱亚、席夫、鲁普;从切利比达克,到巴伦博伊姆、莱文;从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到瓦格纳、欣德米特、布列兹……萨义德以专深音乐素养论及众多伟大作曲家、作品,伟大演奏家、指挥家,抽绎音乐的社会、政治、文化脉络,阐释音乐对社会被低估的影响力,对音乐界现状提出尖锐批评:帕瓦罗蒂将歌剧表演的智慧贬低到最少,把要价过高的噪音推到最大;霍洛维兹成了在白宫接受颂扬的国有资产;莱文的指挥简直就像是从坟墓里挖音乐,而不是赋予音乐生动与活力;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只甘于上演老实平庸的二流剧目;萨尔兹堡音乐节僵化成例行公事和恬不知耻的观光促销计划……
本书收录了比亚兹莱各个时期的各种类型,各种风格的作品,包括生前未能出版或出版时遭删削的作品共170件,是对比亚兹莱作品的一次*规模集结。精美的印刷还原作品的原始风貌,使您领略比亚兹莱极具原创性的艺术。精当的赏析文字,在画面分析的同时叙述画家当时的情况,以及围绕作品所发生的争论、影响,使读者能够走进比亚兹的生活,从而更加贴近比亚兹莱的艺术。
《希利尔讲艺术史》,分为绘画、雕塑和建筑三部分。他不是简单介绍那些赫赫有名的艺术家和他们流传千古的作品,而是通过一个个生活中的小故事,讲述作品诞生的过程——伟大艺术品和伟大的艺术家皆有赖于专注力、热情、天赋和机会,他们背后是一个崇拜艺术、欣赏美的时代。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新开辟的分支领域,是一门研究如何正确把握人生的科学,引导人们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优势,健康快乐地生活。本书作者克里斯托弗·彼得森教授是世界上论文被引用多的100位心理学家之一。
本辑《世界3》以“海外中国艺术史研究”为专题。20世纪后期以来,中国艺术史研究状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那是西方新艺术史集中影响中国艺术史研究的时期,也是中国艺术史研究者在全面反思的基础上拓展新方法的时代。这个时期既出现了对文人生活进行全面解剖的解构性论著,也出现了具有重建艺术史野心的通史写作;既有来自人类学、考古学的整体思维,也有来自后现代哲学、文学研究的纷繁术语,意识形态化也成为这一时期部分中国艺术史研究的基本特征。一方面艺术史研究的视野已经远远超出绘画史领域,形成青铜器研究、宗教美术研究、墓葬艺术研究等领域的同时并进,另一方面展示方式、观看方式、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空间性、物质性等观念的兴起也极大地拓展了所有研究领域的广度与深度。这样的变化,伴随着80年代后国际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往来日益频繁,全球化领域中兴起的“中国艺术史研究”引起广泛关注,同时也为中国艺术史研究的“海外”背景带来新的语境。期间,中国艺术史与整个艺术史及文化研究的关系不断随着时间和地点的推移发生转变,产生了新的思想。事实上,“海外”对于三四十年前与今天的中国艺术史届而言或许有不同的意义,但它仍然能概括这一时间段中的一些学术反思:本辑副标题重提的“海外”概念,其本质意义就更接近于“知识生产地点”,反映出不同地点的研究特性,其中的跨学科领域思考、不同研究旨趣、观察视角和研究方法等塑造了中国艺术史的转向和未来。《世界3:海外中国艺术史研究》希望对各地的知识生产进行部分总结和介绍,关注不同语境下的“中国艺术史研究”,在比较中反思三四十年来这个学科的图景。
130年前,高更踏上塔希提岛,一个被称为世外桃源的南太平洋小岛。他来自文明却渴望原始,看似放荡不羁、抛家弃子、晚年落魄,却活出真实的自我,用艺术证明人生真正的得失。他说终于明白快乐与生活的艺术,那是野蛮人教会他的事。高更相信什么?坚持什么?他与梵高究竟关系如何?《月亮与六便士》的主人公与高更又有几多相似?本书聚焦于他的人生、他引发的传奇事件,以及烙印在世人心中的经典图像,一步步引领我们认识高更传奇。
魔术总是会带给人们无限的惊奇与想象,无论是“现代魔术之父”让·尤金·罗伯特,享誉世界的大卫·科波菲尔,还是国内无人不知的刘谦……一位又一位魔术大师的表演无不让人眼花缭乱,为之惊叹,并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欢乐。你是否在看过魔术表演之后,绞尽脑汁地想揭开魔术神秘的面纱、了解魔术背后的真相,甚至渴望自己也成为一位魔术高手,拥有神奇的魔法呢?
夏加尔是享誉世界的有名画家,在他的画里,提琴手和母牛都在故乡犹太小镇的天空中飞翔。本书讲述了一个俄国乡下的鱼货搬运工的儿子,如何凭借着自己的才华,跨越国界、感动世人。为什么他的作品总让人感到幸福?他身为犹太人,是一种磨难还是恩宠?他的想象力如何能颠覆地心引力,让动物飞天、时钟长翅膀? 通过对夏加尔的一生和其经典关键词的解读,让我们一起走进他那很好、彩色且充满诗意幻想的世界。
本书从图像学的学科角度出发,结合音乐学、考古学、文献学、文化研究等多种学科,把近现代发掘出土的汉代墓葬中的画像作为重要研究材料,以汉画像中频繁出现的弹拨乐器——古琴为研究对象,立足前人研究,多学科综合研究,对汉代图像中的古琴做综合、立体的考察研究。通过对汉画像中古琴的各种艺术表现形式的梳理、归类、分析研究,结合文献相互印证,揭示古琴在汉代音乐社会发展中的时代特征及其衍变规律。本书可作为艺术史研究领域和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的学习参考用书。
傅雷先生畅销三十余年的经典艺术评论著作!中国人的西方美术启蒙书。傅雷先生畅销三十余年的经典艺术评论著作,全彩精装版!140幅精选高清名画插图,以《<二十讲>手稿》为参照,高度还原傅雷先生1934年原始讲稿。20世纪30年代,傅雷先生受聘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担任美术史课教席。本书是他在讲稿的基础上修订、补充,于1934年完成的一部著作。书中着重介绍文艺复兴以来近二十位美术大师及其名作,生动讲解其艺术风格和人品操守,并融文学、音乐、哲学、社会、时代于一体,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该书1985年初版以来广受赞誉,傅雷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为表达对先生的纪念,回馈读者的喜爱,特甄选彩色插图一百多幅,进行精美装帧,文字与图片的完美结合,使先生之作更富鉴藏价值。
二十岁过半,突然放弃在大都市东京的杂志编辑生活,来到日本海的边缘小岛,从头开始学习一门传统手艺——漆艺。赤木明登的另一段人生开始了。本书是已经成为漆艺师,并在工艺美术领域获得一定地位的赤木明登,回溯自己从艺历程的自传性散文。作品完整记录了一个门外汉从第一次接触到漆器到最终做出独特作品的过程。在这个出师的过程中,作者审视了漆艺这种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涉及到艺术的审美性和实用性这个永恒命题;更为重要的是,记录了作者从稳定工作场所辞职进入艺术领域的心境变化,在技艺的精进中探索了个人的自由。
在艺术的领域里,充满了各种人物和故事,通过它们可以道出有关这个世界的真相。本书是作者走遍世界各地,听到或者亲身经历的一些故事,出现在这些故事中的有大艺术家,也有艺术爱好者,或是无名艺术实践者,他们都对艺术深情而专注,艺术也为他们更加充分地体验生活提供了一些线索。作者通过对艺术、艺术作品、艺术家细致入微的感悟,以独特的视角阐释从中得到的体验。艺术是一段旅程,能为每一个人开启出乎意料的新天地。一个心系艺术的人生本身就可能是一种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