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成书二百余年以来,有关它的话题与讨论经久不息,逐渐发展为“红学”一门。著名作家刘心武从秦可卿入手,考证了贾元春、妙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等原著中主要人物的生活原型、家世及命运结局,揭开了笼罩在他们身上的重重迷雾;更对《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进行推演求证,探佚出《红楼梦》八十回后全部谜底,将红学研究推向了一个全新境界。刘心武此次将毕生呕心沥血研究《红楼梦》的独特成果和全部体悟,著成《刘心武妙品红楼梦》(全五册),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广大读者。
本书列“四大谴责小说”之首,代表了晚清小说的最高成就。清末是我国封建社会总崩溃的时期,朝政的黑暗,官场的腐败,都已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官场现形记》用如椽之笔,全方位、多角度地尽情揭露了当时官场的种种丑行 :吃喝嫖赌,卖官鬻爵,行贿受贿,贪赃枉法,营私舞弊,压榨百姓,草菅人命,媚外求荣……呈现在读者面前的犹如一幅幅官场群丑图,笔墨酣畅,入木三分。而且,《官场现形记》对官场丑行的无情揭露,并没有停留在对有关官僚个人行为的道德谴责上,而是尝试着将封建官僚体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对官僚体制的种种弊病,从本质上进行了细致入微的严峻谛察,深刻地反映了晚清社会的本质特征。
《吴三桂演义》又名《明清两周志演义》,主要描写清朝宁远总镇吴三桂由于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所掳,借清兵入关,打败李自成,逼死永历帝,被封为平西王;后又反叛清朝,妄自称帝,朝廷派兵征剿,最后终至败亡的这段史实。其中穿插了吴三桂与爱妾陈圆圆的离合。
《中国历代通俗演义故事:于公案》共三十五回,主要讲述了十几个案子。这些案件,有因钱财而起的,如徐立骗表弟张琳、刘屠户杀害女婿李进禄、柳宁陷害表哥井纯、娄能杀人移尸、赖能杀害恩人殷员外;有因女色生祸的,如皮八奸杀裴彩云、孟员外抢时香兰、山万里夺向丽娟、侯春强娶何秀芳等;有情节离奇的,如于成龙断案时用旧鼓断案、给筛子用刑、花驴告状、天鹅求救、螃蟹作证等;有鬼神传说的,如韦驮爷托梦、城隍爷红门寺搭救于成龙、李进禄冤魂托梦、殷员外冤魂上公堂告状等。
《洗冤集录》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从13世纪到19世纪沿用了600多年,是审判官们必读的法学经典著作。由宋慈所著的《洗冤集录注评》记述了人体解剖、检验尸体、勘察现场、鉴定死伤原因、自杀或谋杀的各种现象、各种毒物和急救、解毒方法等十分广泛的内容。本次刊行,加以标点、注释、点评,并附有案例,以便读者理解。
《警世通言》,白话短篇小说集,明末冯梦龙纂辑,完成于1624年(明天启四年)。其题材或来自民间传说,或来自史传和小说。故事描述的时代包括宋、元、明三代。《警世通言》与作者稍前完成的《喻世明言》、以及稍后完成的《醒世恒言》一起,合称《三言》,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白话短篇小说集之一。通常亦与凌濛初的“二拍”,即《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并称,称为“三言二拍”。
改编自清代古典名著《三侠五义》。近代学者俞樾认为,《三侠五义》第一回“狸猫换太子”事,“殊涉不经”,遂“援据史传,订正俗说”,重撰第一回。又以三侠即南侠御猫展昭展熊飞、北侠紫髯伯欧阳春、双侠丁兆兰丁兆蕙合为一侠,实为四侠;增以小侠艾虎、黑妖狐智化、小诸葛沈仲元共为七侠;原五鼠即钻天鼠卢方、彻地鼠韩彰、穿山鼠徐庆、翻江鼠蒋平、锦毛鼠白玉堂,仍为五义士,改书名为“七侠五义”。全书一百二十回,于光绪十五年作序刊行。是古典名著《三侠五义》的众多版本之一。
《施公案》是一部晚清公案小说,又名《施案奇闻》《百断奇观》《三公奇案》《清烈传》,正本共九十七回,一般被称为“前套”;九十七回往后一直到五百二十八回是后人续写的,被称为“后套”。据考证,《施公案》的故事脱胎于说书人所讲的评书,后来经过文人的加工整理而成,成书时间大概在乾隆、嘉庆年间。小说的主人公施仕伦在历史上是确实存在的,他字文贤,号浔江,是晋江县衙口乡人。他的父亲施琅本来是郑成功军中一员得力大将,后来却归顺了清朝,被清帝封为靖海侯。施仕伦是施家的老二,因为他父亲是靖海侯,所以他没有经过科举考试,直接就被朝廷封为江苏泰州知州,当时是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施仕伦年仅二十六岁。虽然“施公”施仕伦这个人物是真实的,但是书中施仕伦断公案、擒匪徒的情节大多都是虚构的。小说从施仕伦做扬州府江都县令写起,到最终带领一群英雄豪杰从琅玡山夺回夜光杯为止。《施公案》的故事内容基本分为“审案”和“剿匪”两部分,两部分内容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以施仕伦为中心的情节网和人物网,内容比明代公案小说要更复杂一些。
在人物塑造方面,着力刻画海瑞刚正耿直的性格,同时用奸贼的阴险狡诈、诡计多端,来衬托海瑞不屈不挠、铁骨铮铮的高大形象。通过海瑞和皇后、太子之间互相救助的感人故事,来刻画海瑞的耿直无私。并且还用很多笔墨刻画了海瑞两次收服盗贼刺客和两次平藩,意在突出人们对海瑞的敬仰。
本书揭示了《红楼梦》的真正结局,也是以往不为人所知的“新”结局,之所以说它新,是因为这是以往的红学研究从来不曾重视和留意的证据综合研究后得出的全新结论;但同时它也可能是最原始版本的,最复古的“旧”结局,因为比起时下各种罔顾作者原意,脑洞大开,牵强附会的说法,这个结局似乎更加符合《红楼梦》原作者的本意。读者看过结论大致会惊讶到感叹:万万想不到,怎么会是这样的结局?但又会发现推导出这样令人耳目一新的结局,其实都各有其理论依据,并非胡来,且更贴近原作者试图表达的思想内涵。打开这本书,经历一段精彩而又严密的论证之旅,也许在《红楼梦》成书数百年后,千千万万个《红楼梦》爱好者百般渴求而不得,视之为人生憾事的未窥《红楼梦》全貌之恨,或可稍解一二,若能如此,则是本书作者最大的荣幸。
本书是成书于清朝初年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以光绪二十年(1894)同文书局刊行的《聊斋志异图咏》为底本,对校铸雪斋抄本、二十四卷抄本,参校“三会本”,除校勘文字之外,在篇目方面也作了梳理。《图咏》本未收而见诸他本的《于子游》等 60 余篇,作为“补遗”收入,故本书是目前所收篇目比较完备、编排亦较合理的一个本子。
《喻世明言》,白话短篇小说集,初刻用名《古今小说》,又称《全像古今小说》。明末冯梦龙纂辑。部分为宋元话本旧作,也有明人拟作,文字可能经过纂修者的加工。题材多来自民间,也有根据历史小说和前人小说改编改写的。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又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泱泱大国。中华民族早就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前仆后继,绵延百代。著名科学史家贝尔纳曾说:“中国在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曾创造了无数的文明奇迹。
我们在这里只是选取了我们认为比较有意思的、有代表性的十个案子,并对这些案子进行了适当的改编、加工,力求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著的精华,并试图用轻松活泼的形式、简洁通俗的语言、曲折动人的故事向读者展示这部作品的风采。
一部讲透中国官场规则、潜规则的传世经典小说。本书主人公老残,不入仕途,浪迹江湖,凭借医术糊口,游走中华大地,看似跌宕曲折的游历,实则是潜入官场内部的冒险。老残一路走,一路看,茫茫官场,芸芸百官,玉贤、刚弼等“清官”的真实面目、官场晋升的手段和细节,一一浮出水面,读来不寒而栗;中国传统官场文化中的规则与潜规则,再无任何遮掩!本书问世百年,赢得“中国近一百年内无此小说”之盛赞,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学名著。
《镜花缘》共一百回,前五十回写秀才唐敖和林之洋、多九公三人出海游历及唐小山寻父的故事,他们路经几十个国家,见识了许多奇山异景、奇风异俗、奇人异事、仙花怪兽,并结识了由花仙转世的十几名德才兼备、妙龄美貌的女子。后五十回则写花仙转世的百名才女欢宴赛文,并参加唐朝武则天治下科举考试的故事。
《醒世恒言》,白话短篇笔记集,明末冯梦龙纂辑,始刊于1627年(明天启七年)。其题材或来自民间事实,或来自史传和唐、宋故事。除少数宋元旧作外,绝大多数是明人作品,部分是冯氏拟作。形象鲜明,结构充实完整,描写细腻,不同程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市民思想感情。但有些作品带有封建说教、因果报应宣传和色情渲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