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超骏编译的《国学经典500句》从先秦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中选取名句500余例,以诗话的语言,将古文字、古文学翻译为通俗、顺畅和精美的现代散文。本书不取成篇论述,而只选取其中的名句,包括:(1)当今已经和仍然习用的经典名句;(2)不常用,却富含深意,对人有启发意义,应能习用,可以流传的。
《人间宋词》,精选宋代16位名家的19首名词,读罢掩卷,堪称是“帝王般的享受”,里面有“一生混砸过多次,照旧无往而不乐”的苏东坡,有“人什么都可以对付,就是对付不了闲愁”的李清照,还有“很多人都会犯‘一失足成千古恨’这种二”的宋祁,“多情不被多情误”的张先……如果说宋词是珍馐,那么《人间宋词》就是象箸,它将美味一道道送入读者口中,让我们大快朵颐之后又余味无穷。这些伟大的人正是我们毕其一生都在模仿,都想成为的榜样。他们曾经从天上下来,在人间写下了无数壮丽的作品,如今,他们已返回他们的星宿,在遥远的银河里凝视着我们的今生后世,祝我们把烟火生活过得如宋词般销魂灿烂。
兵为不祥之器取足以弭乱药非授餐之常取足以疗疾善弭乱者知彼知己善疗疾者知病知药其不知症者无论矣知症而不知药如遣将非人适足致败夫兵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药不过气味气味之变亦不可胜穷通四时五行之化察五脏六腑之宜辨百草辛酸苦甘咸之味审人身喜怒悲忧恐之情故以治百病道精而效神也医学蒙昧各据门户执古方不能治今病读医经不如多临症之说不深求经方药录用意所在徒创异说以博名节论说日繁医学日晦故读古人之书而察其理则知明之殊左明刘叟予外所于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广泛,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逍遥游:当<庄子>遭遇现实》这是一本充满思辨趣味的书,尤其适合那些怀有纯粹的思辨兴趣的读者。循着作者的分析脉络,我们会得到如最精彩的本格推理小说一般的阅读享受。《逍遥游》还是一部丰富的文化史。作者以《庄子》的文本为线索,从历史上复杂的阐释与实践中勾勒出道家学说恢宏的文化版图,而跨学科地旁征博引又有助于我们以全新的社会科学的眼光,以当代的人文素养,反观两千多年前的古老智慧。《道可道:<老子>的要义与诘难》:这本书首先是一本更新换代型的《老子》读本。作者结合最新的考古材料和前沿海内外研究成果,以缜密的考据和分析破旧立新,把所有重要的疑难问题都推到了证据和逻辑所能达到的极限,并力图扫清每一个思维死角。《思辨的禅趣:<坛经>视野下的世界秩序》:与本系列的其他作品不同,这是一本轻松诙谐的小书。在如今这个“禅”已经被无数的励志读物打扮成心灵鸡汤的时代,本书势单力薄地以《坛经》为经线,厘清“禅”乃至整个佛学的本来面目,并为《坛经》清晰梳理出其印度佛学的理论背景,有理有据地挑战着“禅宗是中国本土佛教”的传统看法。《纸上卧游记》:本书第一站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出发,沿途经停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和德尼·维拉斯的《塞瓦兰人的历史》,按照乌托邦的经典旅行线路,带你领略不曾存在过的风景。第二站经停小站颇为频繁,从《于丹论语心得》到《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途经过《不抱怨的世界》《论语言的起源》《道家美学与西方文化》《奢侈与资本主义》《茶之书》以及《论语》,进行一场“励志书的诡计和学术书的情感”之旅。第三站穿越到遥远的中世纪,从《有闲阶级论》到《科文特加登广场女士的哈里名录》,一览“哲学问题和贵族精神”的风貌。最后经过由《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史》《春秋大义》《大学的兴起》组成的“语言之岛”我们将重返起点。
国学,顾名思义就是中国之学,中华之学。自汉代以来,由于国力鼎盛,威名远播,故海外又称大汉民族之学为“汉学”;狭义地讲,国学是指两汉时期的经学学术思想,而汉代人研究经学着重于名物、训诂,故后世称研究经、史、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为汉学。但海外所指汉学,均指汉民族之学,即对中国的研究,特指对中国的语言文化、文学、历史和风俗习惯的研究,囊括中华全部文化范畴。
各个时代或王朝,详列帝王名号(“帝号”或“庙号”,以习惯上常用者为据),年号,元年的干支和公元纪年,以资对照(年号后用括号附列使用年数,年中改元时在干支后用数字注出改元的月份)。
一个坚定地鄙薄《庄子》的人如何最终投向了《庄子》,一个真诚相信《庄子》的人又真的可以在现实世界里驾驭虚舟、逍遥往来吗?本书从历史人物与《庄子》的爱恨纠葛入手,除了“务虚”地辨析《庄子》的要义,还“务实”地描述出一幅幅“当《庄子》遭遇现实”的冲突画面。这是一本充满思辨趣味的书,尤其适合那些怀有纯粹的思辨兴趣的读者。循着作者的分析脉络,我们会得到如最精彩的本格推理小说一般的阅读享受。本书还是一部丰富的文化史。作者以《庄子》的文本为线索,从历史上复杂的阐释与实践中勾勒出道家学说恢宏的文化版图,而跨学科地旁征博引又有助于我们以全新的社会科学的眼光,以当代的人文素养,反观两千多年前的古老智慧。
纵观《老子》全文,只五千言,但精练、生动,其微言大义让古今中外无数研究者魂牵梦绕。迄今为止,解释、研究《老子》的著作数以万计,各家引经据典,似乎都有一番道理,但真正能够服众的观点并不多。这种莫衷一是的局面,正体现了《老子》的无穷魅力。《 老子》,又称《道德经》。经,本来指织物的纵线,与“纬”相对;也指南北向的道路。经,又可引申为常道,常行的义理、准则、法制。后来,“经”成为对典范著作及宗教典籍的尊称。如此来看,《老子》一书就是在讲“道德”,此“道德”并非今天意义上的道德,而是包含“道”和“德”两大概念。《道德经》一书分为《道经》和《德经》两大部分。“道”和“德”,不言而喻,就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两个核心概念。如果说老子哲学思想是一个有生命的人、一辆有战斗力的战车。那么“道”和“德”就是两条腿、两个车轱辘,可以让人立起来,让车跑起来。到底什么是“道”,什么是“德”呢?本书中,我们整理了具有代表性的各家学说,进行了适当的取舍,以及谨慎的阐释,力求让读者在对“五千言”逐字逐句的解读中,自然而然地体悟“道”和“德”的含义。我们认为,对于这两个内涵丰富、深邃的词汇,任何过于武断和排他的解释,都是不负责任的。也许,真的只有通过“陪”的方式,我们才能理解道家的真谛。
《世说新语》从一个现代人的角度去平视两千年以前的社会,探幽烛微,通过平实而耐读、思辨而生动地语言,对《世说新语》所记载的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进行了具有创见性的解读,并恰到好处地与现代生活进行对接,通过一些人、一些事有趣的细节,使遥远的“魏晋风度”亲切可感,让读者真切体会到那个朝代的贵族、庶民和文人的欢乐、痛苦与无奈,在领略那个时代的魅力的同时,也给自己的内心以深深的启示。
《资治通鉴菁华》是对《资治通鉴》一书精髓思想的节录与解说。《资治通鉴》以“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为全书宗旨,把历史上的君主,根据他们的才能分为创业、守成、陵夷、中兴、乱亡五类。《资治通鉴》对历史人物的成败得失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揭露和谴责,还有许多极具价值的军事、经济、文化、学术思想、史学等方面的历史记载,因此,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历代政治家、史学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所推崇。
艺术的诞生与发展,是人类勤劳与智慧的结晶。艺术已成为人类社会一项重要的文化构成,艺术素养也已成为人类精神境界的重要内涵。在璀璨的艺术星空中,那些有经典性的代表作品,不但是艺术家本身的才华表现,也蕴涵着时代、社会、民族的兴衰成败,揭示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轨迹。源远流长的中国艺术殿堂是多姿多彩的:精美的原始彩陶、辉煌的商周青铜器、神圣的历代宗教壁画、博大精深地雕刻以及美轮美奂的音乐、戏剧,无不体现着中国艺术的无穷魅力。在这里,既有审美的欣赏,更有历史的认知与启示。《中国艺术史话》以精炼、浅显的语言与精美的艺术图片共同阐述人类源远流长的艺术发展历程,全方位展示了我国各种艺术的精华,多角度介绍了中国艺术的发展脉络。
本书是一部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力作。内容涵盖古今,贯通中外,可谓是最权威、最丰富的文存精品。书中以操守、修养、为政、勤学、友谊、亲情等几方面为主题,共辑录文章365篇,具体内容不仅含有古往今来的诗词佳作、散文精粹,而且还选入了古代明君贤相的治国之道和修身之法。读者每天阅读一篇,久而久之必能获益匪浅。
本书是对庄子代表作《庄子》一书的解读文本。《庄子》包括内篇、外篇和杂篇,内容博大精深,行文恣肆汪洋,涵盖了天道无为、万物齐一、世间和出世间等重要思想法则和修身养性之道,是传统文化中不朽的经典之一,在中国文化的建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这里,既有审美的欣赏,更有历史的认知与启示,并以精炼、浅显的语言与精美图片阐述中国戏剧话剧艺术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全方位展示我国戏剧话剧艺术的精华,多角度介绍我国戏剧话剧艺术的发展脉络。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世界曾经辉煌灿烂的文明国家,多数没有能够继续维持下去,有的中断了,有的随着文化重心的转移而转移到另外的地区。唯有中国这个国家,既古老又年轻。从原始社会到形成国家,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五千年以上。 中国和中国文化屹立于世界之林,一脉相承,历久而弥新。本书从中国的哲学、宗教、社会制度、艺术等方面介绍了我们的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