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学校提供更好的机会,为学生创造一个有意义的、迈向创新的“改变”。本书的目标不是为了“改变的目的”而改变,而是允许我们授权给我们的老师和学生自己寻求“改变”。第一部分探讨了创新的含义、创新对学校的意义,为什么要提出“创新型思维模式”及其特征。第二部分作者列举了学校创新文化的基础工作。第三部分,行动篇。第四部分告诉你你在哪里,未来在哪里,如何到达未来。作者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成为深度思考者、创造者、创新者,并在学业上成为优秀的人。
在美国,已经有数千所学校摒弃了工厂式的集中教育,采用混合式学习进行个性化教学。目前混合式学习已经成为教育创新的第一热词,它整合了在线学习与传统课堂学习的双重体验,让教师能够因材施教,对学生实行分级教学,或远程开课。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其获取知识的途径和速度远远超出传统模式,教育者与学生家长应如何应对这些改变,本书将提供系统化的方法和指南。
《怎样读书好》是一本教你如何正确阅读书籍的书。《怎样读书好》从人类思想文库中精选与读书相关的文章,这些文章的题材涉及读书的意义、读书的传统、读书的方法、读书的乐趣、好读者的标准、名著的畅销、名著研究计划、名著阅读志愿服务计划等多个方面,可以说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几乎囊括了读书方面的各种问题。
高分励志热血电影《垫底辣妹》原作作者、角色老师原型坪田信贵,带你解密学习真相,从自我个性出发,以热情驱动学习动力,认识“知识的甜甜圈化现象”,掌握“学习PDCA循环”,以“九型人格特别学习法”,用学习改变人生。
《读书指南》汇集了梁启超先生《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和《要籍解题及其读法》。《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介绍中国基本典籍,说明各书特点、读法,文字浅显简明。《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为他在清华学校教授“群书概要”的讲稿,印行前就已“各处纷纷函索传钞”,深受青年学生欢迎;对《论语》《史记》《左传》《诗经》等经典进行了系统介绍,对诸书作者、成书年代及过程、内容真伪及篇次、价值及读法、校释书优劣等问题一一细究,予人以翔实有用的指导。
本书详细地讲述了老威特的教子过程,记载了小卡尔的成长历程,以及老威特的教子心得和全能教育法。老威特早期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孩子成为天才还是庸才,不是由天赋和遗传决定的,而是由出生后的早期教育决定的;对于儿童的教育,必须与儿童智力曙光的出现同时开始;尽可能早、尽可能多、尽可能正确地开发孩子的智力,这样孩子就能成为天才。
本课程带你精读经典文学之一《没头脑和不高兴》,通过全面、系统地研读小说《没头脑和不高兴》,使学生对小说《没头脑和不高兴》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引导学生提高分析和鉴赏中国小说的能力,并从中受到民族精神和人格情操的陶冶。
《杜威教育思想的形成》分为五章,包括:“前哥伦比亚大学时期杜威教育思想回顾”、“民主与教育的双向转化:1904—1917年”、“新个人主义对民主主义教育的改造:1917—1929年”、“公正、人道的社会与内在超越的生活:1929—1935年”、“民主作为生活方式:1935—1939年”。
留学是一个不多见的永远都是热点的话题。从秋季冬季的准备与申请,春季面对录取通知书的选择,一直到夏天终于启程背负行囊远赴异国他乡。FT中文网精选留学及海外教育领域文章,作者们或曾经漂洋过海,深深得益于那一段海外深造的经历,或正身处欧美大学的校园,在课业和生活中体味留学的酸甜苦辣,或对中国留学生的历史与变迁如数家珍。希望又一批学子在勇敢而又憧憬地踏上征途之时,能够对当下和未来,生出更清晰的思考。
高等教育资源由于长期以来的稀缺性,历来是社会关注的重点。而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居民财富的快速成长,使教育问题愈加成为社会热点。作为目前最受瞩目的高考,其本质是考生对社会稀缺公共教育资源的争夺,是个人发展权利的竞争。据教育部2016年4月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2015年中国在校大学生规模达到37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从1978年的86.7万增加到2015年的3700万,规模增长超过40倍。2015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40%。同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预计到2019年将达到50%以上,中国将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不断扩大的大学生规模使毕业生就业难度持续加大,2016年770万新毕业大学生的就业难题就在眼前。在此背景下,优质大学的资源稀缺性得以进一步凸显。对于高考考生们,在高考后如何有效填写志愿,发挥每一分考分的价值,进入可能的最理想的大学是一个技术性非常强的任务。FT研究院通过对2014年高考招录情况的大数据分析,希望能够为您介绍最有效的报考策略,为您指明在您所在省市最具报考价值的985工程高校。
基于全网海量数据采集及多样本的终端调研,智来时代发布了《中国教育培训行业蓝皮书·K12分卷》。FT研究院对其所分享的数据进行了二次分析解读,希望为广大中学生家长读者揭示,在中学教育阶段,初高中学生面临的主科学习困难和障碍有哪些。本次分析使用的数据有两个来源:一是智来时代在国内K12在线教育平台魔方格的支持下,采集1600万中学网络学习用户的学习情况数据;二是覆盖全国20个省份84个城市的22264份学生家长关于中学教育的调查问卷。希望我们的详细报告,能帮您进一步了解具体发现。
世界上多数成功人士在教导后辈时,都会强调“助人为乐”!调查统计显示,三分之二的美国大学毕业演讲均以助人为乐为主题,这些功成名就的演讲者坚信,奉献自己的时间、精力和经验,切实帮助别人,也会让自己的事业、生活更圆满。相关研究也支持助人为乐,沃顿商学院教授亚当·格兰特在其著作《施与受》中,有一个重要结论:相比自私的索取者和从不白帮忙的对等者,给予者可以给组织带来更多的价值。
日常的教学工作是教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更是教学研究的目标所在。教师不能仅满足于静态的学术研究,更要动态地研究学生、研究教学。无论教什么,怎么教,都需要思想的支撑,最根本的是从时代的人出发,尊重学生,培养学生学会思考的能力,留给学生能够顿悟的空间,引导学生领会创新的精神。因此,教学研究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受学术文本、教师风采、学生个性、时代需求等多种动态因素的制约,是一个需要不断研究的常新课题。
从古至今的天下父母对于下一代的期望都是类似的,希望孩子拥有一个完满的人生!本书作者对她的两个儿字尚文和润文,也有着同样的期望。经过20多年付出的劳心和劳力,尚文和润文总算不负所望,走进了美国排名前十大的高等和常春藤学府——美国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卡耐基梅隆大学,并顺利毕业,事业也有了根基。在家中,作者坚持严格执行生活的纪律,培养了孩子的自专、自律,正确的道德和金钱的价值观。在小学阶段有幸遇上两位优秀的老师,对他们细心地关照。在书中,作者分享了个人养育孩子地经验,也反思了曾经采用错的育儿方式,希望读者不要重蹈覆辙。
作为美国本科留学申请路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SAT一直是很多中国学生无法逾越的一座大山。而在2016年,SAT又迎来了重大变革,市面上充斥了真假难辨的非公开题目,到底该如何应对考试的新变化,跨过SAT这座大山呢?一切从“真”,这本书给你备考新SAT考试指引了方向。集结天道教育SAT教学组一线名师,精心选取改革后的公开真题,分别从阅读,语法,写作和数学四个部分展开分析考试难度和解题思路,同时也对考试的发展方向进行全面预测,让大家能够从容备考,轻松过关!
作者围绕美国博雅学院转型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包括美国博雅学院现代转型的背景,美国博雅学院教育目标的变化、课程变革、学习和生活的变化等做了深入、系统的探究和剖析,并且探讨了自由教育的价值。
笔者认为,在影响美国中小学公民教育的动力机制体系中,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力量。首先,是来自政府的影响,包括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两个层级,以公民教育方面的政策和法规为主要形式。其次,是来自社会的影响,本书主要考察学者对中小学公民教育的意见与争论和社会组织开展的公民教育实践。再次,是美国中小学的公民教育实践,这是所有政策与意见最终发生作用的落脚点,是实施中小学公民教育的具体场所。
《美国教育变革研究:美国联邦政府干预高等教育机制的确立》研究的时间范围是20世纪60年代。就严格的时间跨度而言,20世纪60年代是指1960年到1969年的10年,但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连续性,并不是一蹴而就、戛然而止的,所以,考察60年代教育事件的发展,并不单纯是这10年的发展。《美国教育变革研究:美国联邦政府干预高等教育机制的确立》的“60年代”纯粹的20世纪60年代本身,而是涵盖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的这段时间。
本书的目的在于通过探查美国现代教育学科起源的具体过程、主要原因和机制,厘清教育学科的一些本原性的、个别性的以及共生性的特点,为好理解当下教育学科的问题乃至教育实践问题提供可靠依据和参照。要研究的具体问题有:在美国这样的社会中,教育学科是如何从无到有的?其动力是什么?如何全面理解教育学科的构建?美国教育学科构建开端阶段在哪些主要方面为美国教育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和基调?教育知识增长的机制以及美国教育学科特质、教育知识的特性是什么?美国教育学科的构建和发展如何与社会政治、市场、理智潮流、教育实践相互作用?本书将美国教育学科构建的开端划定在1865—1919年这段历史区间,主要选取的是它的象征意义。美国内战后至世界大战结束,是美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生巨大转型的变迁时代,恰恰与美国教育学科构建的历史时代基本吻合。将会从教育学科之外*广泛的社会背景来考察美国教育学科的起源问题。